软考经历回顾

基础信息

好像三月份网上报名,五月底 5-26 考试。

报名项:(中级 软件设计师)

有一个专门准备这种考试的公司,专门在距离市中心挺远的地方开了个场地,打车去。可能每个城市都不太一样。

各种细节回顾

时间方面

本以为还分上下午,但实际上直接上午四个小时考完了(上午8点半到中午12点半)。时间非常充足,提前半个小时交卷了。

考试方式

以为是纸质考试,实际上和计算机二级、蓝桥杯一样,用那边的电脑考试。

电脑没关注系统信息,反正直接是一个全屏的考试系统界面,Alt+Tab键切换窗口被屏蔽了。考试系统界面上没有时间,但会有一个做题进度条和剩余时间进度条。

开考前要先登录系统,还很贴心的给了个测试输入法的框。但又很神奇,居然不用调整就是双拼,而且似乎是自己熟悉的微软双拼。也许上一个考试的人和我用了同样一个双拼方案,很巧。

一半多的人缺考。一个考场里的人挺少的。

考试系统界面里面还自带一个计算器,挺好。中途有个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题算了算。最后交卷前还算了算大概分数,大题应该是能超过45分的(选择题和大题都超过45分才算过)。

二选一的选做大题的逻辑是只要填了某一个大题里的输入框内容,另一个大题就自动不让填了,只要一切另一个大题就会弹窗警告说要清除当前大题的内容。

考试内容

大题考了一个霍夫曼树,其实纯粹就是代码挖空填空题,感觉这东西AI能直接秒答,一点一点看代码还看了半个多小时,实际上空都巨简单,只是看其他部分的代码很花时间,没准不用看其他地方也能根据上下两行猜出来,感觉软考整这种算法题模式有点无聊了。

填空题输入框里输入中括号的时候很迷,有时候是一个微软雅黑的英文中括号,有时候是一个类似TimesNewRomance字体的英文细中括号,很奇怪。

考试的反作弊机制:

不同科目的人被安排在同样的考场里交错排列。每个电脑座位之间都有塑料泡沫隔板竖起来,但余光还是会看到前排斜着的人的屏幕,但一个考场的人似乎都被安排了不同的科目。做完了之后起身离开的时候看到其他人的屏幕里在画图,可以确定完全不是一个科目的,有的可能是高级,还要写论文,键盘声音密集。

进入考场电子设备都放在外面一个矩阵多口挂袋里了,进入之前全身扫描金属。

但凡有人上厕所,监考员就会看着那个人远去并用对讲机说:“4考场有个男生去厕所了”。

笔是自带的,草稿纸不能自带,兜里带了两个折起来的A4纸最终还是放在了外面,白带了。不能用准考证背面打草稿。草稿纸可以申请,也是A4纸,主要是很多数据结构的选择题用到了。在草稿纸还没申请之前,差点就偷偷想用准考证背面打草稿了。

草稿纸在考完之后要归还,并且上面要写好个人身份信息,监考员会检查内容。应该是防止有人用草稿纸传递答案,和把题目记好了带到厕所里给其他人作弊用。

总结

从内倾思维的角度想:结果不重要,过程重要,在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完善知识体系。

从外倾思维的角度想:结果很重要,对某些单位的员工可以涨工资,评职称,不知道公司是不是会因为这个申请到奖金。

收获: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又复习了一下(其实没完全复习完)、设计模式、各种软件开发模型、著作权等法律意识、操作系统、一些多媒体知识(音频看成离散的波、一维数组)。

收获最大的就是设计模式、其次是软件开发模型。其他的复习收获零零碎碎比较小。

从外倾直觉角度想:

或许可以结合螺旋模型、LLM等,给INTP们设计一种以Ne为驱动的个人项目软件开发模型(xs)

或许可以结合LLM、各种提示词、将对话串接起来形成流水线、设计一种以LLM为基础的软件开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