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读书笔记
混沌中的科幻
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与科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科幻的灵魂就是科学。
理想之路
在严酷的儿革命和战争中,很多人在面对痛苦和死亡时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和从容,这种难以置信的精神力量可能来源于多个方面: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某种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等。但其中一个因素是最关键的:一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在激励着他们。
黑暗未来是科幻中极有价值的主题,他像一把利刃,可以扎根到很深的地方,是人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产生戒心和免疫。
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各种痛苦走过艰难的人生之路,全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变幻莫测的冷库大自然中建立起灿烂的文明,最根本的精神支柱就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得到的快乐并不比那虽然贫困但仍是金色的童年多,而且对未来的渴望反而变多了:我们又想要汽车,又想要带游泳池的别墅。然而拥有这些时,我们唯一的收获就是更多的渴望……
劳动是人民的第一需要。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刻得多!
每一个新的理想社会都会对物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SF”教
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感情。
科幻的宗教感情,就是对宇宙的宏大神秘的深深的敬畏感。
一搜巨大的宇宙飞船,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他要用两千年的时间加速,保持巡航速度三千年,再用两千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已经成了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一代又一代,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哪里去……这是多数西方科幻小说的主题。在这样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事宇宙的深远广漠,还是人生的短暂?
即使是在超光速时代,宇宙作为一个整体,仍充满着巨大的神秘和震撼力。
现在社会同样造成了人们对数字的麻木感,没有人认真想过(注意,是想象)一光年到底有多远,而一百五十亿光年的宇宙尺度在大多数人的意识深处同一百五十亿公里没多大区别。对宇宙的麻木感充斥整个社会。
科幻的使命是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广阔、更深刻,如果读者因一片科幻小说,在下班的夜路上停下来,抬头若有所思地望了一会星空,这篇小说就是十分成功的了。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
——科幻硬伤概论
仅从科幻意义来说,最高级的科幻小说是什么?
他幻想的是宇宙规律,并在其上建立一个新世界。
这是最高级的科幻,因为没有比幻想宇宙规律本身更纯粹的科幻想了;同时也是最难写的科幻,比如把万有引力与距离的关系改成线性或者三次方,宇宙会变成什么样?
在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会暨北师大科幻联谊会上的发言
科幻文学从本质上说又的确是幼稚的,他所要表现的,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面对广漠深邃的宇宙所产生的好奇和恐惧,以及探索的冲动。
未来人类的科学发展到极致,宇宙的一切毫发毕现之日,也就是科幻的消亡之时。
《异度空间》访刘慈欣
偏软的科幻小说反而更受欢迎。
我不认为科幻有软硬之分,但却有真伪之分,科幻表达的是科学的精神和意境,而不是科学本身。
科幻真正在经济意义上的成活,可能必须借助于影视媒体。
“我自己很普通,没什么可谈的。作为科幻作者,最大的感受是:科幻十一项很迷人很好玩的事业(前提是你别靠它吃饭)”
科幻和魔幻的对决
其实,科幻和奇幻的共同点远比分歧点多,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努力创造一个空灵自由的想象世界,使读者从中得到没得震撼和享受,分歧只在于想象的源泉在哪里。
飞速进步的科学却不断地为科幻的想象注入新鲜血液。
如果读者知道看的事情不会发生,也不可能发生,震撼力就会大大减弱。但科学幻想就能够提供这种真实感,就使得现代神话的出现成为可能,甚至有可能使神话与现实相融合的时代再次到来。
三维的韩松
二维生物不可能升华到三维去,但应该努力在二维世界写好作文,因为如果中国科幻是一座金字塔,我们的二维作文就是下面宽厚的塔基,只有这塔基足够厚实足够大,那三维的塔尖才能被世界看到。
我们是科幻迷
科幻对于我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是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世界中,喜欢幻想的人是人们打心眼里讨厌的,我们只能把自己深深藏在一层正常的外壳中。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自然定律被揭露只是令我们恍然大悟,而人类社会的规律被揭露时,特别是把它用文学或视觉艺术生动的表现出来时,是会令许多人精神紧张的。
《超新星纪元》后记
在黑暗中丢失了爸爸妈妈的手,是每一个孩子最恐惧的事。
全人类就是一个找不到双亲之手的孤儿,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茫然。
美国科幻研究者詹姆斯 冈恩曾经说过:“科幻小说所描写的灾难,往往是整个人类种族的灾难。”
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它能让我们用上帝的眼光看世界。
但从另一方面看,科幻文学从本质上来说又是幼稚的。他所要表现的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面对广漠深邃的宇宙所产生的好奇和恐惧,以及探索的冲动。
文明的反向扩张
文明就是不断地开拓,把自己的尺度吹气球一般不断吹大,并不在乎它何时破裂。
文明下一步只能是继续像外太空扩张,这时,他将遇到已读不可逾越的墙:光速。
以目前的理论基础,光速是不可超越的。
未来的地球文明在恒星际的扩张,期结果可能很像蒲公英在风中放出种子,最后张处一束束相聚遥远的新蒲公英,他们之间无法建立联系,永远成不了一个整体。
减小自身尺度就等于扩张了生存空间,我们把这称为“反向扩张”
它在技术上比打破光速壁垒更现实一些。
对于生命和文明在宇宙中的前景,任何想象都是软弱无力的。
远航!远航!
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
“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那么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起它罢了。”(节选自《朝闻道》)
我们需要科幻
——评杰克·威廉森的《黑太阳》
这个问题最早的答案来自鲁迅先生,他认为科幻小说能在中国普及科学,去除愚昧。
为什么要读科幻小说这个问题终于出现了第二个答案:为了在科幻背景上更深刻地认识社会。
还有一个答案:它能使我们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未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让我们能够提前预防,或至少是从容面对未来的灾难。
你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儿;你为什么读科幻?因为科幻中的世界不在那!
以往的科幻理论中,对科幻小说中的想象世界,主要是强调两点:
- 逻辑的自洽性,要让想象的世界自成一个在逻辑上能够完好运行的封闭系统。
- 想象世界的超凡和独特,要让这些世界与现实拉开距离与其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读者受到震撼。
- 忽略了第三点:对想象世界与现实距离的把握。
从大海见一滴水
——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依照来自西方的软件工程理论,软件的开发应由顶向下,就是首先建立好软件的整体框架,然后逐步细化。而在国内,由于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层次的限制,企业MIS软件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先有各个专业的小模块,最后逐渐凑成一个大系统(这造成了相当多的灾难性后果)
科幻题材的现实与空灵
轮对现实描写的层次和深度,科幻自然不如主流文学。
球状闪电后记
科幻的主旨在于预言某种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大机器,但克拉克使我改变了看法。他告诉我,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
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科幻小说中的那些世界都是熟悉的,只剩下故事了。
你会发现球状闪电完全不是小说中描述的那种东西。
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描述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科幻形象——与主流文学不同,这个形象不是人。
小说中的世界是灰色的现实世界,是我们熟悉的灰色的天空和云,灰色的山水和大海,灰色的人和生活。但就在这灰色的现实世界之中,不为人注意地漂浮着这么一个超现实的小东西,仿佛梦之乡溢出的一粒灰尘,暗示着宇宙的博大和神秘,暗示着这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与我们的现实完全不同的其他世界……
《球状闪电》访谈
它在有宏细节的同时也有丰富的微细节
我认为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科幻形象,这个形象是非人的,或至少不是主流文学传统意义上的人。
小说中的解释,不是因为它最符合逻辑,而是因为它最有趣,最浪漫。
与主流文学相比,科幻文学所描写的更多的是一些不普通的人。
五十年后的世界
在一个落后时代的人看来, 现代科学与魔法没有区别
神话世界的半径,很少有超出月球轨道的,而人类的探测器就要飞出太阳系了。
未来最有可能的替代能源是核能
完全可以为马设计一种自行车
正是地面汽车的飞速发展,将空中交通可能的市场扼杀在摇篮中,使得个人飞机没有能够取代汽车。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这将成为越来越困扰人的问题。
一个技术文明等级的重要标志,是它能够控制和使用的微观维度
快乐的科幻
当科幻迷不再TYS的时候,也就是科幻消亡之时
我的科幻之路上的几本书
书籍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决定自己人生道路的那些书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
——刘慈欣VS江晓原
那些认为科学解决不了人所面临的问题的人,是因为他们有一个顾虑,那就是人本身不应该被异化。
有的问题是永远也不能解决的,比如人生的目的。
技术邪恶与否,他对人类社会的左右邪恶与否,要看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那么他就不是邪恶的。
延续下去更重要还是保持人性更重要?就好像前面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人性没有了,但是人还在;一条是保持人性到最终时刻,然后灭亡。
套用康德的一句话:敬畏头顶的星空,但对心中的道德不以为然。
关于人类未来的断想
人类是一定要飞出地球的,而我们却没有人愿意为这一目标付出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在未来,道德也必将因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寻找家园之旅
——写于《流浪地球》……
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产生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向,期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
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在《流浪地球》中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行者带着孤独和惶恐启程的情景。
《三体》系列第三部《死神永生》完成
只有在安定的生活中,我们才能对世界和宇宙的灾难产生兴趣和震撼。如果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科幻不会再引起我们的兴趣。
技术奇点二题
在这条永生之路上,最大的障碍可能不是技术,而是伦理和社会政治,主要是人类社会如何度过新的不平等的岁月,达到新的平等。
人类选择跨越时间是基于一个信念:明天会更好。
重返伊甸园
——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第一阶段:纯科幻阶段
《微观尽头》《梦之海》《诗云》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阶段
《流浪地球》《乡村教师》《三体1》《球状闪电》
第三阶段:社会实验阶段
《赡养上帝》《赡养人类》《三体2》《三体3》
所有的文学种类中,科幻小说可能是唯一一个具有时效性的,至少我所写的这种传统型科幻是这样
AI种族的史前时代
电脑下棋赢了人类不是AI,他下棋输了后恼羞成怒,把鼠标通电杀死对弈的人类棋手,这才是AI。
系统开发的过程就像陷入一个漆黑粘稠的泥潭,怎样挣扎都在沉下去,控制全局简直是一个妄想。——微软的一个系统设计师。
人类的智能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吗?在大自然中,宏观尺度不可预测的对象,最典型的就是混沌系统,大脑是一个混沌系统吗?
科学的目标,就是是不透明和不可预测的大自然变成透明的和可预测的,但现在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却进行着奇特的努力,试图创造出一个本质上不透明和不可预测的东西,这听起来不太妙,真正的AI诞生之日,就是我们的恐惧编程现实之时,但我们仍乐此不疲。这就是人类的天性,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一个行为完全可预测的情人都谈不上有什么魅力。
一个和十万个地球
如果把人类文明的整体看做一个婴儿的话,那么他也是一个早产儿。文明的发展速度远快于自然的进化速度,人类实际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脑和身体进入现代文明的。因此就得到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没有外界的照顾,人类文明这个婴儿是否也永远无力走出自己的摇篮?
其实回头看看,人类真的曾经想要走出摇篮吗?20世纪中叶的太空探索热潮,背后的驱动力是冷战,是对对手的恐惧和超越对手的愿望,是一种现实力量的政治广告。
如果全人类都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生活,所消耗的资源需要四个半地球才够。
整个太阳系中的资源总量可以养活十万个地球。
四十多年前的登月飞船上,导航和控制计算机的能力只相当于现在的iPhone的千分之一。
也许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就像人类的个体婴儿一样,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真的永远无法走出摇篮。
重建对科幻文学的信心
一个纲领,无论多么过时,也不能断言它失去了活力。
现在,科幻文学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科幻的缺失,而是科幻的泛化。科幻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科幻的符号大量存在,这反而冲淡了科幻作为一种文学的色彩浓度,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强调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使科幻文学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存在。
奇点千叶的科幻小说
——”奇点科幻“丛书序
比较古代人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对未来的感觉。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神奇感,今儿引发了对由科技所创造的未来的想象和向往,由此诞生了科幻文学。
其实,科幻衰落的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正式科学技术本身。
科技神奇感的消失,是对科幻文学最致命的打击,也是科幻衰落的最根本原因。
应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是自己的想象力与时代同步。科幻使人年轻。
拥抱星舰文明
若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能够长期维持,期体积和容量可能必须大于某个临界值,小于这个值的生态圈在理论上就不可能维持运行。
也许成熟的文明都是在太空中进行着永恒的星舰文明。
壮丽的宇宙云图
文明的历程,就是人类越看越远的历程。随着事业的延伸,人们所知道的宇宙变得越来越大。
但平行宇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巨大的宇宙并非存在的全部,儿可能只是沧海之一粟。
最惊人的推论是:基本粒子的组合方式是有限的,如果宇宙无限,那么必然会出现粒子的组合与我们所在的子宇宙相同的其他子宇宙,而这样的子宇宙也有无穷多个,也就是说,我们的使劲儿可能又无数个拷贝。
如果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匆忙而过,对超出我们视觉的宏大和微小的世界毫无了解,每天的思想都在生活和工作的范围里徘徊,那就等于在精神上一辈子没走出过家门,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走了三十亿年,我们干吗来了?
—— 《太空将来时》序
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或志向,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持之以恒地朝向这个理想努力,是比较可靠的取得成功的途径。
对于全人类的共同理想,我们可以精简为一句话:在地球上过上好日子。
“理想指数”的概念:人暗语生活的地区的半径,与它经过努力能够到达的世界的半径之比。
人类从二十万年前走出非洲以后,第一次安顿下来了。
把全人类看做一个在时间长河中流浪的族群,在这六十多亿人的漫长队伍中,人可以分成三类:最多的是在队伍中间的人,他们随大流而行,大队向哪走他们就向哪里走;另一部分人处于队伍的边缘,他们警惕地守护着族群的安全,地狱来自两侧茫茫原野的威胁;还有极少一批人,他们处于队伍的最前端,他们始终面对前方从未有人涉足的领域,他们踏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块土地上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个,他们披荆斩棘,为身后的族群开拓着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珍贵的末日体验
末日灾难只能来自太空
末日灾难在科幻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正如爱情是主流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灾难也是科幻小说中永恒的主题。
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 《三体》和中国的科幻小说
在《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中描写最糟的宇宙,是为了能有一个最好的地球。
黑暗森林猜想
在中国的科幻小说中,对外星文明往往有着美好的想象。于是,我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试图设想一个最糟的宇宙。
科幻小说是一种关于可能性的文学,他把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供读者欣赏,其中最有魅力的往往是那些最不可能的可能性。而在这个神奇的宇宙中,任何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性都有可能成为现实,正如一位天体物理学家说:“恒星这东西,如果不是确实存在,本来可以很容易证明他不可能存在”
所以,在宇宙中的各种可能性中,加入一个最糟的可能,至少是一种负责人的做法。